大脑负荷一大,本能反应就是逃避。
当然,勤能补拙也不是神话。有些孩子靠着中考压力,硬是用时间堆出了成绩。但更多孩子被分流制度逼到墙角,仍然淡定得很,仿佛这事和自己无关。
这种才是真正的笨,不光学习笨,对现实的认知也迟钝。
四、家长的破局之道
问题来了:既然聪明孩子能从思考中获得快感,笨一点的孩子容易滋生抗拒,那家长该怎么办?
第一,别盲目用“努力”两个字掩盖思维差距。
孩子真笨的时候,你拿鸡毛掸子抽也没用。第二,别随便给孩子扣“懒”的帽子。很多所谓的懒,本质上是挫败感。大脑反复碰壁,自然提不起劲。
真正有用的,是帮孩子找到思考带来的快乐。
让他们在合理难度下体验到“能行”的小成就。比如一道题卡了半天,终于解出来,那种满足感比一百次物质奖励都来得真。
对思维慢的孩子,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地让他们尝到甜头,而不是一开始就用高难度把他们打趴下。
对思维快的孩子,则要不断加点难度,免得他们觉得学习比刷短视频还无聊。
说到底,学习的上瘾和厌恶,根源都在大脑的反馈机制。
聪明孩子享受挑战带来的刺激,笨孩子在挫败中选择逃避。家长的责任,不是幻想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天才,而是至少让他们和学习握手言和。
喜欢学习的人未必都是天才,但能坚持下去的人,往往都在某个时刻尝到过“思考的乐趣”。
一旦这种乐趣建立起来,就算未来不会成为学霸,也能避免成为彻底的逃兵。
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