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孩子越学越上瘾?(2)

有的人玩得嗨,有的人开局就掉线。

二、“努力”的假象

别被作业本上整整齐齐的字迹骗了。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看起来努力,只是因为背后有家长像监控摄像头一样盯着。写字姿势不对?马上纠正。刷题速度慢?加倍任务。

久而久之,孩子练出的不是思维力,而是“规矩感”。

低年级的好成绩,往往是家长用“陪读战术”硬磨出来的。题目简单,父母又死磕,满分自然能刷出。但这种所谓的“热爱学习”,更多是恐惧型热爱——怕考砸了挨骂,不得不卷。

另一边,一些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孩子,成绩可能只差几分。

你以为他们不用心,其实只是没被题目逼到认真动脑的程度。在他们眼里,算术题比数牙签还无聊,真让他们“全情投入”,难度比登珠穆朗玛峰还大。

分水岭往往出现在难度升级之后。

聪明孩子越学越兴奋,进入深水区如鱼得水;思维慢半拍的孩子,刚过脖子就开始扑腾。所谓“态度问题”,常常只是智力差距换了件外衣。

三、学习抗性就是思维抗性

到了中学,戏码更精彩了。

原来成绩吊车尾的孩子,突然“开窍”,一猛子扎进题海,硬生生从后排挤到中游。而曾经的学霸,却开始掉链子,作业越写越拖沓,成绩像坐电梯一样往下掉。

关键在于学习难度的提升。

聪明孩子越挑战越兴奋,智力不足的孩子则被压得透不过气,慢慢发展出一种“学习恐惧症”。表面看是“懒得学”,实则是“力不从心”。

你可以想象一下:让大脑不够快的孩子去啃高难度题,就像逼一个体质差的人天天举杠铃。第一天满腔热血,第三天开始厌世,第七天直接跑路。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