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做题速度,而在于能否在知识之间搭建起逻辑链条。超前学习往往像堆积木,搭得飞快,却缺乏横向链接。堆到一定高度,必然轰然倒塌。
于是,很多孩子在初二、高一时,出现“成绩断崖式下跌”的戏码。
实际上,真正厉害的学霸,也许确实在“超前”,但那不是培训班塞进去的内容,而是他们自主延展的能力。他们学代数时联想到几何,学物理时自发思考生活中的现象。
这种超前,靠的是内驱力,而非家长的钱包。
说到底,有效的学习方式,不在于抢跑,而在于陪孩子把当下的内容吃透。
比如,学分数时,不要急着往代数跑,而是多想想生活中如何应用;学一篇课文,不要急着背,而是讨论其中的逻辑、人物和情绪。这种过程看似缓慢,却是在打地基。地基扎实,后续的学习才不会一阵风吹就全倒。
同时,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学习需要一些乐趣,否则谁也无法坚持到最后。
因此与其逼孩子成为“超前神童”,不如帮助他们在当下学会思考、感受和连接。
慢一点没关系,只要方向对,终点早晚会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