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道理特简单:父母越是事无巨细,孩子就越懒得负责。
反过来,你真能放一部分权力给他们,他们反而会慢慢学着接盘。
这就像玩游戏开荒副本,你非要全程替队友操作,队友只会躺平等输出,最后还得怪你抢了他的体验。
第三,真正的解法,不在手机,在关系
很多父母想的解法是“怎么管住手机”。
结果要么过度严厉:一点都不能碰,跟戒毒似的;要么过度放纵:随你怎么玩,反正我投降。孩子一看,得,拿捏住了,父母态度一软一硬,我就能进退自如,谁也别想赢。
问题根本不在手机,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因为手机只是个表象,关系才是底层逻辑。
如果父母能真正做到温柔但有底线,事情会不一样。不是你高兴了就任他玩到天亮,也不是一碰就劈头盖脸一顿骂。
所谓“温柔有底线”,就是小事他说了算,比如今天玩多久;大事咱们协商,比如作业没写完能不能玩;但原则问题一分不让,比如熬夜打游戏绝对不行。
孩子会逐渐明白:原来自由和责任是配套的,想玩就得先把该做的做好。
更重要的一点:别总想着“马上改变孩子”。
有时候父母越是急着改造,孩子越是要证明“我偏不”。想想你自己小时候,越是被盯着写字,越是故意写得歪歪扭扭。教育里最需要的耐心,就是让孩子自己多试错、多摔跤。
毕竟,路是他要走的,不是你代跑的,你跑得再快,也替不了他感受路上的坑。
孩子有机会在现实生活里积累成就感,能在小事里真正做主,他自然会觉得生活比游戏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