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了八十分被骂“怎么不考九十”,考了一百分也只换句“这不是应该的吗”。努力半天,不如游戏里一把击杀的快感来得直接。那种“叮”的一声升级提示,对他们的心灵滋养,比父母十句“你要加油”管用多了。
更别提那些太乖的孩子,从小按父母指令生活,像个提线木偶。到了青春期,终于想自我表达,结果父母还是老一套——“我替你决定”。
于是他们只好用游戏这件小事,狠狠宣告一次:老子说了算。
说白了,手机不是敌人,它只是孩子对抗现实的避风港。
父母要是只盯着“手机”,却看不到背后的“心情”,那就注定在错误的战场厮杀,最后两败俱伤。
第二,父母越焦虑,孩子越摆烂
你肯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刚写了两行作业,手就不由自主地伸向手机。
父母心头火“噌”地起来了,赶紧劝、赶紧吼。结果呢?孩子写得更慢,玩得更快,你气得更狠。
好好的正反馈,硬生生变成了负循环。
为啥会这样?
因为孩子看得比你还透:你比我还着急,那我就更不用急了。
你天天喊学习重要,喊到口干舌燥,可你自己刷短视频、熬夜抢特价机票时,一点都没表现出“学习般的自律”。
孩子心里跟明镜似的:你说归你说,我玩归我玩。
更致命的是,父母的控制欲像口香糖,越嚼越黏。小事要管,大事也要管,最后孩子被逼得透不过气。于是他们开启两大招数:要么硬刚,摔门摔本子,谁也别想好过;要么装死,磨蹭拖延,能不写就绝不写。
父母火冒三丈,孩子倒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