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这些小事无关紧要,其实它们是地基,决定了孩子以后怎么看世界、怎么看自己。
12岁之前,父母是天花板,孩子怎么蹦都蹦不过去。
可一旦过了12岁,父母就成了背景灯,再怎么亮,也只是个氛围。喊破喉咙,孩子嫌你吵;讲得再动情,他也能冷着脸回一句:“行了行了,你别管了。”
很多父母一边盼着孩子快快长大,好摆脱管教的麻烦;等孩子真的长大了,又后悔当初没多花点耐心。
可人生最常见的矛盾就是:我们总在错过。
关键是,孩子的成长不会返场。
你当下的每一次耐心、陪伴,都是在他心里打地基。你觉得只是随口的一句安慰,随意的一次聊天,可能就是他一生记得的底色。
所以说,孩子12岁以后,父母真的只能靠边站。
可这并不意味着你没用,而是你早就该把“该做的”做到位。前半程,父母是主角;后半程,父母是配角。
配角也重要,只是角色变了。
但是,请别害怕孩子成长带来的疏离,别因为失落而用力过猛。接受自己退到边缘的角色,才能留下一份更轻松的陪伴。很多时候,孩子要的不是你的控制,而是你的理解。
孩子可能不再听你的,但他心里依然需要你。
父母能做到的最好姿态,就是在孩子还愿意依靠的时候,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在他开始远行的时候,站在不远处静静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