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很明确地告诉孩子,这种情况,你就是被孤立、欺负了。
你越是在意,越是对“社交欺负”太敏感,越容易不经意放大孩子对这方面的察觉和感受。
本来可能无所谓的孩子,因为我们的强调,他对负面感受,就会更加细腻和敏感。
孩子以后一遇到类似的情况,他就很清晰、明确地知道“哦,别人这是在孤立我”、“欺负我”。
这样一个很惨烈的后果,就是:
孩子会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
可能别人一句话,他就会下意识地评判“他这样做是不是在欺负我”、“这个玩笑是不是针对我?”。
无形中强化了孩子对“恶意”的捕捉,尤其是在双方年龄都不大,社交都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就更难办了。
试想一下,孩子下楼玩,他眼里全员恶人,这个人也不够好,那个人也挺坏的,那他就没法坦然地去交朋友了……
所以,后来我就改变了策略,其实很简单,我换成了眼不见为净!
Vol.2
有段时间,我让DD自己下楼社交(跟姐姐一起下去)。
自从我只远观,放手之后,我发现DD的社交能力反而像打开了任督二脉。
DD依然经常碰到被拒绝、被连续拒绝,或者被大哥哥们out出局。
如果换做以前,我在他身边,他一定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告诉我,“别人都不跟我玩”。
我也会想尽办法安慰他、帮他出谋划策。
但我越使劲,他越往后退。
但现在的DD,可以说是个老油条子。
申请加入战队被拒绝?
根本来不及emo,赶紧看看另一波人在玩什么?
如果说有些孩子只跟固定几个玩伴玩耍,那么DD就是玩遍全小区。
跟他玩自行车的有一波娃、玩车模的有一波娃,上房揭瓦的有一波娃,随机加入的就更是数不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