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看到对方好像一而再,再而三的针对自己家娃,那就更难忍了。
要么直接点出,“你们这是在孤立同学,是不对的”
要么忍不住在背后蛐蛐,“他们怎么这样那样”!
说实话,我原来也走过这个坑。
因为DD不像CC是一个强社交型的孩子。
CC在一群孩子里,永远是那个游戏发起者,花若盛开,蝴蝶自来的那种,几乎从来不用担心缺朋友,只要她下楼玩,自有人围上来。
但DD就是那种追随者、申请加入者。
所以,可想而知,他经常被拒绝。
一开始我也头大,觉得这届小孩子怎么都不讲武德:
加我们一个怎么了?
轮流玩下怎么了?
昨天挺好的,今天怎么就装不认识了?
后来我发现,DD也不爱嚷嚷下楼玩了,因为他觉得小朋友都不够好。
然后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孩子的社交,我的参与、我的评价,过多了……
其实,本来孩子被拒绝、被排挤在外(没有恶意的情况),孩子可能被影响,觉得很受伤害,但也可能没被影响,觉得无所谓。
就算是DD这样的敏感者,会难过,但他面对的也仅仅是[当下某个人/某波人不跟我玩]这个问题。
那这个问题正确的答案,其实有几个:
1、等待被通过,顺利加入。
2、换一拨人,换一个游戏。
3、太伤心的,被扫兴了,不玩了,回家找找安慰。
4、实在没人玩,退而求其次,跟妈妈玩一会儿吧~
不管哪个选择,都是孩子在面对这个社交难题下给出的答案。
孩子的世界,本无那么多“孤立”的剧本,往往是父母递上了“放大镜”,让他看清了本可忽略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