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工科专业曾经被视为就业的“保险箱”,然而如今这一神话正在逐渐崩塌。2025年,计算机类毕业生数量预计将突破120万,这一庞大的数字如同汹涌的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关岗位的新增比例却仅仅只有5%。这意味着每20个计算机类毕业生中,只有1个人能幸运地进入到新增岗位中,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大厂,曾经是众多工科毕业生梦寐以求的就业目标。然而,如今大厂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据统计,大厂普遍进行了裁员,裁员比例高达三成。即便如此,剩余岗位的竞争依旧异常残酷。“996”的工作模式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成为了一种常态。
许多毕业生精心准备的简历,还没等到达HR的手中,就先被系统无情地刷掉了一半。这就好比一场激烈的战斗,还未真正开始,就已经有一半的战士被淘汰出局。
巢湖学院的一项调研结果更是令人深思。调研显示,四成工科生毕业后从事的是与本专业无关的行当。这并非是他们不想从事本专业工作,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天赋和兴趣难以承受代码、电路、力学等专业知识的日夜暴击。
以代码为例,对于一些缺乏编程天赋和兴趣的学生来说,面对一行行复杂的代码,就如同面对天书一般,每一次编写代码都像是一场艰难的战斗。电路和力学等学科也是如此,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高校扩招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旨在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在芯片、算法、新能源等领域的人才需求。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残酷的。虽然这些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核心研发岗位只占15%。
这意味着大多数工科毕业生只能成为“战略备胎”,在就业市场中处于边缘地位。当他们满怀期待地将简历投出去时,却发现HR往往只想要那些能够熟练“拧螺丝”的人,即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而对于那些缺乏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则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