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边界失守,家长的“暑假”何处安放?(3)

当“防溺水”被简化为手机屏幕上的一个个“接龙”“反馈”“打卡”,其背后应有的安全防范、风险意识、生命教育与自主管理能力,又怎能在孩子心中牢牢扎根?

当家校职责不清、交替混杂,“家校共育”的边界模糊,家长的喘息之地何在?老师的自主空间何在?

那看似严密的“电子围栏”“电子镣铐”以及“指尖接力”,防住的究竟是溺水风险,还是家校之间本应有的责任坚守?护佑的究竟是平平安安,还是家校之间本该有的信任与温度?

在交流中,有家长说:“老师的暑假不好好耍,天天竟干一些不该自己干的事,既苦了自己,也让我们没有点清闲。”

还有的家长说:“老师有暑假,倒有的是时间,我们还要挣钱养家糊口,我们没有闲心去陪他们搞一些无聊的事!”

当下不少学校与老师,常常以对家长和学生“好”“负责”的名义,去做的一些事,往往是费力不讨好。从某种程度上讲,既是一种负担,又是一种伤害。这应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反思!

一个真正安静的暑假,是孩子能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发呆、自我学习、自主阅读、探索未知。

因而暑期作业的设计,我以为,应以激发兴趣、鼓励探索为核心,重在启发性、实践性、开放性、参与性,尽量不让家长深度介入,尽可能不给家长安排背书签字、作业批改、手工制作等机械任务,把暑假的时间与空间真正还给孩子。

那些精心设计的“暑期作业清单”“背诵打卡表”“手工制作手册”,初衷或许是巩固知识、涵养习惯、培养动手能力,而落地时却容易转嫁至家长肩头的任务,既增加他们的负担,又因家庭与家长的参差不齐,将本该属于孩子的成长舞台,异化为衡量家长投入度与资源占有量的“展演台”,无形中为教育的公平蒙上新的阴影,往往带来一些怨恨和偏见。

家长在假期需要做的,就是抽出一定时间陪陪孩子,陪孩子游戏,陪孩子阅读,陪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博物馆、走进电影院。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不应是学校对家庭的单方面要求。”

这些年来,从上到下,三令五申为中小学师生减负,这份“负”,同样应惠及被捆绑的家长。

当学校和老师能守住教育的专业边界,厘清家校职责,不越俎代庖,那句“还家长一个清净的暑假”,就不会沦为奢望,而会成为教育回归常识与美好的绚丽图景!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