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边界失守,家长的“暑假”何处安放?(2)

曾几何时,暑假是孩子撒欢的绿洲、老师休憩的港湾、家长喘息的驿站。

然而,这本该是蝉鸣与树影交织,欢笑与愉悦辉映,闲适与放松融洽的悠长画卷,不知从何时起,让孩子、老师、家长都被装上了无形的“紧箍咒”——孩子们没有了暑假,老师们的暑假也大打折扣,家长们差不多本来就没有暑假,却弄得没有暑假的“暑假”更难过。

我们只是在那里呼吁,“把暑假还给孩子”“给老师一个完整的暑假”,我们似曾想到,对于本身就没有暑假的家长,我们怎样还他们“一个清净的暑假”?

对于老师和孩子,好歹还有一个暑假,而那些本没有暑假的家长,他们既要承担正常的工作节奏和任务,还要负责对孩子在假期中的监护与管教,同时还要面对学校和老师隔空遥控下的“任务矩阵”,让家长们怎样分身,何以是从?

科技赋能,本为织就安全责任,却在拧紧责任发条的同时,让家校责任的边界日益模糊。孩子在学校,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孩子在家里,是家庭和家长的责任,这是普通的道理与共识,一贯的常理与常识。

就拿防溺水来说,学生在校,学校和老师必须尽到安全教育、安全防范责任。而对于暑假,学生回到家里,家庭及家长就应理所当然担当起看护、监管的职责。

对于暑假溺水,鉴于学生家庭情况有不同,家庭教育与文化背景有差异,学校和老师,可以适时提醒,适当沟通,但必须化繁为简,把握关键节点,而不是日复一日、翻来覆去的“接龙”“反馈”“打卡”。

每日不胜其烦的防溺水“接龙”“反馈”“打卡”,看似是履职尽责,守护生命,其心能鉴,其情可悯,其理甚明,然而当“确保安全”异化为“机械反馈”,当“教育提醒”退化为“程式化画押”,当“防溺水教育”演化为“形式主义负担”,这难道不是一种“互伤”与“互耗”?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