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校中层执行力的6个策略(3)

“想”和“干”哪个更重要?

现实中有人主张“摸着石头过河”“干了再说,不对再改”,也有人主张“三思而后行”,因为“方向往往大于努力”。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想”与“干”这两者本身就是一对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要想成就事业,既要确定正确的方向,制定尽可能详尽的行动方案,也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但是若要在这两者间分出优先次序,从概率的角度着眼,“想好”比“干好”更重要

当遇到执行不力的问题时,首先应该分析的是决策的有效性以及待执行方案是否科学周密。

“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哪个更重要?

依照权变领导理论的观点,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不单纯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行为。某种领导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和场合。教师素质较高,自主性强,可以以目标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而如果教师素质不够整齐,自律意识较弱,则应该以过程管理为主、以目标管理为辅。

然而,近年来,上级考核学校,学校考核中层,中层考核教师,以目标管理以及结果导向的理念和做法流行于世。这种过于极端的管理,不但导致执行问题得不到领导者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以过程管理为支撑的结果考核,也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如良好的成绩有可能是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是出于被考核者的自身努力。更有甚者会驱动被考核者编造或虚报信息,更何况目前绩效考核体系自身都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被考核者的思想和行为。

笔者认为,应纠正学校管理中过于流行的这种结果导向的管理方式,转为实行以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兼顾的方式。换言之,既要问取得了什么成果,同时也要问成果是如何取得的,这样才能使执行者既关注最终目标,也关注执行的具体过程。

“统一执行”与“因地制宜”如何协调?

执行问题的产生,也有人归结为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处理。这话从逻辑上说没有一点错,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是否做到了“形散”与“神似”的统一。不少中层管理者在本位主义思想的作用下,不切实、准确地领会上级的战略意图。打着“实事求是”的幌子,各行其是。“令不行禁不止”,实为执行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错误。

说其严重,一是因为不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政策或文件的精神,必将给整个组织的运转一致性与协调性带来危害;二是因为这种不执行还很容易被暂时认可,带坏更大范围内的风气;三是因为这种行为的危害具有滞后性,一旦其后果累积爆发,往往很难收拾。

有鉴于此,学校必须在原则性规则与非原则性规则之间划清界限,明确“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凡“规定动作”,中层管理者必须一丝不苟地照做,如有特殊情况也必须在把握得准或报请校长或教育主管部门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与政策精神不相违背的灵活变通。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统一执行”与“因地制宜”两者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