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能靠嘴炮,光靠熬夜也不行(3)

你得有个明确方向,而不是天天在教室后排边削铅笔边等奇迹降临。

三、思维力弱,一听就懂,一做就懵

什么样的学生最容易被分流?

不是成绩最差的,而是“永远在中游飘着”的那一群。说他们差吧,也能应付考试,说他们行吧,一到综合题就原地宕机。

思维力不够,不代表你不聪明,只是你习惯了机械地背诵,而不是思考。

比如你问他:“三角函数的图像为什么是正弦波?”他说:“老师说的就是这样。”你再追问:“那为啥是从0开始起伏?”他说:“我书上写的是这样。”

他不是不会回答,而是从没想过为什么。脑子像是从初一就按下了“播放答案”键,三年过去连个暂停都没按过。

有个同学曾豪情万丈地表示要考名校,但数学基本靠“佛渡有缘人”,物理实验动手时能把电路板接成炸鸡排。他最经典的一次,是在语文卷子上写:“白杨树象征着祖国边疆人民的高风亮节,我也希望自己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挡住一切物理公式。”

还有一次,一个成绩总在班上垫底的女生,突然语文作文得了满分,全班震惊,老师直接惊到翻了成绩单。后来才发现她用了ChatGPT。问题不是她找了我,问题是她连自己写的都看不懂,还理直气壮说:

“我只需要灵感,你帮我写点灵魂。”

关键是,中考分流不考“你会不会写满分作文”,考“你能不能靠自己写完一个句子”。

因此,别怕分流,更别自废武功。

说到底,中考不残酷,残酷的是你明知自己认知低、自控差、思维弱,还安慰自己“反正技校也能出人才”。

不是技校不好,而是很多人进技校,不是“被选中”,而是“不愿改变”。如果你拼过、试过、学过,哪怕走技校,那也是走出一条“工匠之路”;但如果你从没拼过、懒得管、胡乱混日子,那分流只是你长期放纵的一个自然结果。

未来到底要走哪条路,决定权并不在中考,而在你是否愿意关掉手机、抬起头、脑子动一动。大脑不是用来背答案的,是用来判断方向的。

认知力、自控力和思维力,是中考真正筛的三张底牌。

谁能在初中阶段把这三张牌练熟了,走哪条路都不会差。

别等到技校打卡那天,才在教室最后一排小声问自己:“当年如果认真点,现在是不是不一样?”

你当然可以不一样——只要你现在开始,别再一样地混。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