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没用?如何避开“鸡娃”的陷阱(3)

他解释道:“以前一到考试,我靠‘机器’打分,做几道题就能通过。

而现在,‘机器’过载了,自己却迷失了方向。”

显而易见,他的“深度加班”不仅导致成绩的瓶颈,更导致了自己的大脑慢慢地“卡机”——问题的根源不是做得多,而是做得不对。

三:高中阶段的“鸡娃”效应,如何逐步走向疲软?

实际上,高中生的状态,最为显著地反映了“鸡娃”的困境。

学霸们用时间的不断积累,把自己推向了“学习机器”的境地,而“鸡娃”们通过不断加班,最终陷入了“过度疲劳”。

考试成绩明明在“水涨船高”的背景下,却逐渐开始“跌落神坛”。

从学习的第一年到最后一年,所有的“努力”就像是枯井里的水,每加一滴,就多了一份沉重,最后掉进了深不见底的“陷阱”。

而我们曾经觉得,那些高分学生的付出与努力,必定会换来“永远的成功”,直到结果告诉我们:过度努力并非等于成绩飞升。

我有个高中同学,早早就听信了“鸡娃”的理论,把自己的时间表填得满满的,几乎连吃饭、睡觉都成了不重要的“环节”。

一天,他突然冒出一句话:“大家都看不懂,我这叫‘时间爆发’!”。

结果他真的是爆发了,但不是成绩,而是整个人爆发了——不再能集中注意力,开始各种神经质。老师问:“你怎么了?”他说:“我好像快被这张试卷给‘吃’了。”

结果,那场考试他勉强及格,却成了同学们调侃的笑柄。

面对这种自我掏空的状态,谁还能说“加班学”能永远有效呢?

所以说,议很简单——学会“慢下来”,不必急于迎合某个假设的成功标准。

真正的学习,是在效率中找到平衡,让知识变成滋养,而非负担。每一个拼命的“鸡娃”,都要意识到:

真正的学习,不是拼命地提高时间,而是合理的时间分配,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让学习成为一个愉悦的过程,而非一个永无止境的战斗。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