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种辩护反而强化了社会游戏规则固化的严重性,比董小姐更努力的人多的是,为什么最终还是董,而不是别人?
留学曾一度被当作突破社会游戏规则的新方式,在中国全球化初期的2000年代和2010年代,成就了不少抓住社会游戏规则松动期的普通家庭的学子。
不过,20多年间,中国社会的经济高增长期、留学人才需求高峰期都已过去。在中低速发展的形势下,国内高等院校扩招时代留下的“人才通胀”泡沫开始破裂,国内应届毕业生、境外应届留学海归交织的就业市场开始萎缩。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相比毕业院校的资历,海归的工作经验、实习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备受关注,对最终录取意义重大。
在经济形势趋紧时,用人单位的招聘更“务实”,即更看重能力,而不一定是名校的光环。
同时,国内“圈子”文化需要留学海归特别注意,不同行业的关系网对个人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将所学专业与行业实际相结合,在行业“圈子”中研究供求运行规律。
留学从来都不是职场成功的保障,在社会游戏规则的压制下,国内毕业生、留学海归都面临与行业“圈子”之间磨合以及双向选择。
相比而言,留学所积累的社会关系便于适应境外职场“圈子”,中国留学生可以在国内职场、境外职场之间做出选择,而不是一味地在国内职场内卷。
董小姐在国内社会游戏规则语境中游刃有余,在境外未必吃得开。
而广大留学生需要另辟蹊径,把握境外社会运行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才能规避国内职场单一通道的风险。权衡个人价值生存、发展的环境因素,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这才是留学的意义,或者说,留学最后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