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是能有董小姐的硬核关系,读博、进大单位都解决了!
这似乎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考公热潮的底层逻辑:
国家公务员考试年报名规模在200—400万人,平均每个公务员岗位的申请比接近1:100。国考的热度反映人们对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权力左右关系,关系决定个人发展。
难道公务员考试都是凭关系通过的?显然不是,而且凭关系过考的往往只是低概率事件。
然而,当这样的低概率事件发生时,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关系社会的预期。
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教育也好,就业也罢,人们的预期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公平,而是对自身的公平程度。
应届毕业生、留学海归趋之若鹜地报考公务员,这是最近30年中国教育、就业市场的最大变化。
这种供需关系背后,权力仍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内、境外升学后,面对的就业市场仍是权力杠杆的管控,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过程正是不同所有制与权力之间的博弈。
只要这样的社会游戏规则固化,成功与不成功都充满风险。个人奋斗所带来的改变仅仅存在于规则松动的间隙中,而短暂的市场狂欢后,人们看到的往往是规则再次板结,此前的个人成功很快撞在体制的南墙,这便是发展的天花板。
卫健委的调查很可能于事无补,但调查本身已经是互联网时代舆论、舆情倒逼机制的胜利,这是对抗社会游戏规则固化为数不多的手段之一。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过舆论、舆情的力量超越社会游戏规则可能性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深入行业的“圈子”,国内如此,境外也一样。
董小姐国内升学、就业的左右逢源是社会游戏规则的眷顾,尽管很多辩护者会说,个人努力也很重要,否则为什么是董,而不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