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2)

这两年,关于“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说法很流行,可实际上,凡事过犹不及。

朋友王姐和老公在上海工作,因为工作太忙,他们就把女儿糯糯扔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帮忙带。

可能是因为隔代亲,爷爷奶奶很宠孩子,糯糯每天想干嘛就干嘛。哪怕要求再无理,他们也会接受。

从小到大,糯糯一直很挑食,三餐基本不怎么吃饭,只喜欢吃薯片、锅巴、炸鸡之类的零食。

只要糯糯想要的东西,爷爷奶奶都会第一时间买回家。

糯糯在学习上也不肯下功夫,经常找借口不去上学,成天在家打游戏、看电视。

王姐虽然对长辈的教育方式不满,可一想到自己没有陪孩子长大,心里难免有愧疚感,也就听之任之了。

直到上中学时,王姐才把糯糯接到身边,这才发现糯糯跟自己完全不亲。

至于糯糯身上的坏习惯,拖延、撒谎、乱发脾气等,基本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改掉。

王姐后悔莫及,她被动地给了孩子太多自由,可在孩子没有自律能力的年纪,这么做反而害了孩子。

从小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

李玫瑾教授建议,父母最好在6岁前给孩子立规矩,教会孩子基本的礼貌和礼仪常识,原则性的问题一定不能惯。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则应该及时退场,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决策。

很认可教育专家蒙台梭利的一句话:

有规则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建立在规则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好的父母,在思想上给孩子自由,但会在行为规范上给孩子设置底线。

他们管孩子时,就像是在放风筝,既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也会拉住“安全绳”,给孩子托底。

作为父母,管孩子的本质不在于严还是松,关键是理解、接纳、尊重,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从小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

在小红书上,有个讨论度很高的问题:“好的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有个评论点赞很高:

好的教育往往能激发孩子的自觉性,让孩子不用别人管,就能做得很好。

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唤醒孩子的生命力。

管或不管,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何况,在管和不管之间,还有个中间缓冲地带,那就是刚柔并济,刚以规范,柔以疏导。

父母具体该怎么做呢?

从小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

第一,拆分问题,对症下药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