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好与坏”,并不是绝对的标准,不过是社会人为设定的标签罢了。
在不同的维度下,这些标签完全可以被重新定义。
01好学生心态的隐性危机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里,“好学生”似乎早就被贴上了明确的标签:成绩好、听话、任务完成度高。
这样的标准,让不少孩子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无休止的竞争和压力之中。
可等真正走向社会后才发现,人生并不能仅仅用分数来衡量。一味追求完美的心态,常常让孩子们产生焦虑情绪,甚至迷失了自我。
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成绩非常出色的孩子,他们在学术方面无可挑剔,但是在社交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他们的完美主义反而成了“软肋”,让他们难以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而且这些“好学生”往往对错误和失败的态度过于严苛,一旦面对挑战,就无法从失败中走出来,反而陷入自我批评的漩涡里无法自拔。
心理学家谢莉·卡森就曾说过:
“完美主义者往往难以从失败中恢复,因为他们总是执着于不犯错。”
那些从小就被灌输“好学生”观念的孩子,常常被社会标准束缚住手脚,失去了自我成长的主导权,在无尽的焦虑中迷失了方向。
02差生心态的潜在力量
和这些完美主义的“好学生”不同,那些被传统教育体系视为“差生”的孩子,反而拥有一种独特的力量。
这些孩子通常成绩不太理想,甚至有些叛逆,但他们却比其他人更早地意识到,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低到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