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城市的万家灯火里,不少家庭的灯光依旧亮着。
书桌前,孩子们正埋头与作业展开一场“苦战”:
书本摞得像小山一样高,笔尖在纸上飞速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
孩子们的眼神里,疲惫与焦虑、倦怠交织在一起。
家长们站在一旁,时不时抬头看看墙上的时钟,又看看孩子的侧脸,心里那叫一个百感交集。
忍不住就会冒出这样的念头:“怎么这么不争气,这点简单题目都搞不定,难道真不是读书的料?”
可静下心来想想,这种想法,真的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吗?
孩子的疲惫与焦虑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原因呢?
我们眼中的“好学生”,难道仅仅是成绩单上那几个冰冷数字的代表吗?
还是说,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教育困境?
回想起来,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教导:“要做个好学生。”
听话、努力、成绩优秀,仿佛这就是唯一的生存法则,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
但这种单一的价值观,已经让不少孩子在时光的流转中迷失了自我。
不管成绩好坏,他们常常在“别人眼中的成功”和“自己内心的需求”之间来回徘徊,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平衡点。
我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失败就等同于不努力,总是把“好学生”和“差学生”之间的差距,当作是能力和价值的直接体现。
却不知道,失败并不是努力的错,它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些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孩子,其实比别人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