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考试不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对思维的挑战。
数学题从基础的加减法转向了抽象的代数、几何,思维的高度要求超出了以前“做题”的层面。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曾经遇到过这种困惑。
每次考试前,家长总是告诉我“多做题”,我照着做了,成绩却没什么进展。直到有一天,数学老师在我考卷上写下:“这道题不是你不懂,而是你没有理解。”
我才明白,刷题的数量远远不够,理解才是关键。
每道题目背后的思维方式,才是学习的真正价值。
高中:天赋的终极较量
高中,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较量。
在这里,不再只是靠勤奋就能走得很远,更多的是天赋的考量。
面对高强度的课程和沉重的学习压力,那些天生对知识敏感、能够迅速理解并灵活运用的孩子,往往能够迅速脱颖而出。
成绩的高低,往往不仅仅是努力的结果,更是天赋和理解力的体现。
高中的每一次考试,成绩差距往往能拉得越来越大。
我认识一位同学,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列,他的学习方式不同于我的“刷题模式”,而是凭借天生的敏锐度,他能很快抓住知识的核心要点。
而我,尽管努力做了更多的题目,依然在他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那个时候,我常常忍不住问自己,为什么天赋与努力之间总是有着如此巨大的鸿沟。
其实,成绩再好也无法掩盖天赋与努力的差距。
在我高中的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后,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那时,我才明白,无论怎么努力,某些天赋上乘的同学,永远能轻松找到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