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寒暑假,他就被强制“送进”补习班,学了几门课外技能,也尝试过无数次考试,但一直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可今天,他已经是一个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年收入可达百万。
有人曾经说过,教育的真正意义,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自我、发现兴趣的过程,而不是为分数而生的战场。
我们一直在强调“分数”,但真正能改变一个孩子命运的,却是他自身的兴趣与能力。
你知道有些家长的焦虑有多深吗?
我一位朋友的父母,总是每天给他买辅导书、报兴趣班。每个假期,都仿佛是一场接力赛,目标明确——“不让孩子浪费一分一秒”。
结果呢?到了大学,朋友高考成绩差强人意,但却有了更为扎实的编程技能,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公司当程序员。
于是,朋友总是笑着说:
“在我父母眼里,我是个‘废柴’,可他们不知道,我的未来已经开始了,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个‘开始’长啥样。”
2.中学的“淘汰机制”很残酷。
说起教育,我一直认为最残酷的一点就是——它对个体的认知差异和成长曲线视而不见。
在标准化的考试中,我们每个人都被强行放入一个“统一模具”中。
可实际上,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极为个性化的过程,而不应该像生产线上的商品一样被一刀切。
这,也正是大多数学生无法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比如一个朋友的孩子,从小是个极为内向的孩子,不爱说话,成绩也不算拔尖。
在他初中时期,大家都在争抢每一个分数,竞争异常激烈。
直到有一天,老师安排了一次辩论比赛,原本沉默寡言的孩子竟然在比赛中发挥出色,临场反应极快,立刻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