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就是蹲下来看学生吗?——找出一点能肯定的,总比全部否定的好。
早几年,一个外国教育参观团到南京的一所小学听课。一位老师手里拿着一个乌龟让学生观察,学生很感兴趣,坐在讲台前的一位小男孩,竟不由自主地学着乌龟爬起来,把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外国老师们逗乐了。
讲课的老师瞥见了坐在自己眼底下的脖子一伸一缩、两只手不停地做爬行动作的小男孩,向他使了个眼色。可是小男孩的注意力全被乌龟吸引去了,对老师的眼色全然不觉。直到下课,这位老师仍面有愠色。
没想到评课时,外国同行对这位小男孩却倍加赞扬,说他表现得最好,上课最投入。
同样一件事,为什么我们和外国的同行有着迥然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除了观念的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一个是蹲着的,一个是站着的。 我们也应该不以对大人的要求去要求学生,不要求小孩子去做大人应该做的事。孩子毕竟是孩子。
不仅仅是教学。
经常看到有些家长,因孩子把玩具摆弄坏了而发脾气。爱因斯坦小时候,把一个指南针拆坏了,却未受到父亲的任何指责。他父亲认为,孩子的好奇心应当得到保护,而不是摧残。
经常看到有些学生,因好动手动脚或者互相推推搡搡,便被老师扣上“调皮”“好斗”的大帽子。我觉得“好斗”“顽皮”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要少些限制,多些引导。
一天下午,大扫除的两个学生在操场上打斗起来。一个手操拖把进攻,另一个则一手举簸箕,一手拿着笤帚迎战。在他们心目中,那拖把一定是一件比大刀还了得的兵器,那簸箕一定是盾牌,那笤帚就是一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