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校规范大学生借助AI写论文(2)

北青报记者发现,今年以来,部分高校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或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

今年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下发了《关于加强2024年毕业论文(设计)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管理的通知》。随后,该校多个学院出台了规定细则,其中,该校继续教育学院要求学生须明确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须述使用方式、细节,包括模型/软件/工具名称、版本及使用时间。涉及事实和观点引证的辅助生成内容,须明确说明其生成过程,并同时在毕业论文(设计)相应位置具体标注,确保真实准确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

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发文称,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纠;学生在收到警示后,需认真修改,由学院统一在相关平台检测通道进行复检。该校还表示,将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并提醒学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避免过度依赖智能生成内容。

专家:鼓励创新尝试杜绝学术造假、欺骗行为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长期关注数字智能和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研究的张洪生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去年以来,许多大学生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课程学习,“我很鼓励学生们进行这种创新和尝试,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创性,不能直接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照搬、‘复制粘贴’。”

张洪生认为,学生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追求“可解释性”,“尽管有人工智能工具的辅助,学生应当能够明确地阐释自己产出这一内容的问题意识、思想内涵,要体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就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现状,张洪生评论道:“面对新技术的冲击,对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等的技术监管应当加强。”他特别提醒广大大学生,“应当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规律和使用伦理,而不能投机取巧、产生偷懒心理,更不能出现学术造假、欺骗行为。”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