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式否定,是攻击性最强的说话方式之一,但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不然呢?我怎么知道?你心里没点数吗?”
这些句子看似是在交流,却传递着轻蔑和嘲笑感,让人很不舒服。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副教授马丁认为,语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因为它更隐蔽、更连续。
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打击和否定,而是认可和赞扬。
孩子真正期待的,不是从父母身上得到冰冷的信息,而是有一个温暖松弛的倾诉对象。
教育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写道:
“别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他现在的一切都拜你早年的养育所赐。”
这话看起来有些偏激,却也有一定道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超限效应”,指人在持续且高强度的刺激下,很容易变得不耐烦。
这个理论源于作家马克·吐温的经历。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演讲,觉得对方讲得很好,想要捐款。
没想到10分钟过去了,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急躁。又过了一会,牧师还在絮絮叨叨,他1分钱也不想捐了。
等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马克·吐温因为气愤,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在跟孩子相处时,父母也可能会犯类似的错。
当他们反复说出伤人的话时,表面看是在教育孩子,为孩子好,实际只会让孩子滋生厌倦和逆反心理。
好好说话,是父母一生的功课。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试着多鼓励、多理解孩子,这才是一个好家庭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