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耳熟能详的岳飞的《满江红》,不少网友背得滚瓜烂熟,现在却被告知从未编选进课本里面,对于这样的说法,网友们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明明印在脑子里的知识,怎么就从课本中消失了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
原因一:
不管是影视、歌曲、综艺节目,还是个别地方教材以及拓展阅读里,或者是历史教材、思想品德教材里,亦或是文学作品中,大家或多或少地遇到过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所以即便不会背诵,也会觉得特别熟悉。
我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将这首词深深印在了脑子里,自然就会觉得它被编进教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原因二:
语文学习讲究日常积累,光学书本上的知识显然并不够用。
语文老师常常会在课上给我们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岳飞作为具有民族情怀的大英雄,自然是在学习范围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课本里有过这篇的印象。
人的记忆会发生集体错乱?!这个说法有没有科学的解释?
解释一:曼德拉效应
有网友指出,这可能就是“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效应,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最早是指人们对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上世纪80年代死于狱中的误解。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之后,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
同样因“曼德拉效应”衍生的讨论,还有:
“两只黄鹂鸣翠柳”,还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还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解释二:集体记忆理论
很多网友会觉得,明明很多人都记得学过这首词,为什么专家会说我们记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