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不敢招生:谨防导师博士关系为钱所困(3)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坦言,90多岁高龄的厦门大学教授、著名国际经济法学家陈安先生,曾向他反映这种情况并呼吁进行改革。周汉民认为,这种做法将对师生关系等造成严重损害:只要有钱,哪怕学术水平一般,就能获得招生资格,这会导致博导花更多精力在争项目、跑关系上,而不是静下心来做学问。这一制度在人文和基础学科更容易造成逆淘汰。

让博士教育更具学术含量

4名“双一流”大学博士入职基层岗位,中外名校博士在中学招聘公示榜上“扎堆”……近年来,一些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引发关注。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博士招生人数将突破13万,在读博士生约56万人。同时,博导队伍也在扩容,即便博士生持续扩容,生师比仍在不断降低,2010年为4.37∶1,2018年下降至3.68∶1。

1999年,我国将博士生导师的审核权下放到培养单位。博导虽然不是职称,但事实上已经成为高于教授、低于院士的教师职衔,许多教师将成为博导作为奋斗目标。此外,不少高校将增加博士授权点和多招博士研究生作为高水平的象征,不断扩充博导队伍,年年都要增评博导。

一提到科研成果,部分高校老师谈论的不再是学术原创价值如何,而是先看课题、基金如何,到账经费如何。一些学生也只是因为没有找到工作来读博,实际上并不喜欢也不打算做科研。“为了经费申请项目的博导,与为了毕业做项目的博士,学术热情肯定是比较低迷的。”一位高校学者说。

扩招应有度,质量更重要。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多年前所说,博士招生必须考虑社会需求、科研投入、导师力量、办学条件等,加强对博士生教育规模的宏观调控。同时,要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为中心,促进博士生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