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允不允许学生质疑命题?

翼然、泻玉、沁芳——本是三个虚构的亭子题名,却随《红楼梦》入选今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掀起一阵争议。

6月7日,“全国甲卷难”闯入热搜,正当网友为行文立意犯难时,不少高校教师已给出解读。

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詹丹看来,看没看、懂不懂《红楼梦》,与作文关联并不高,不需过于纠结,但是,“命题者对材料的解释有问题,与呈现的材料在逻辑上没有自洽。”他表示,在解释段落中,三个题名背后的优劣判断、对“根据情境”的理解都存在误导,限制了学生写作的发挥空间。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允不允许学生对命题材料质疑?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题。图源网络

“允不允许学生对材料进行质疑?”曾多次参与高考作文命题、阅卷的詹丹,同样有个疑问:“如果学生把材料中命题者的阐释观点推翻了,却又能够自圆其说,这算不算一篇好作文?”

疑问背后,是多年来,詹丹对高考作文题“伪思辨”现象的反思,在他看来,在作文愈发教条、公式化的当下,命题套路、应试刷题教学、功利风气,都在一点点偏颇着语文教育的初衷。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允不允许学生对命题材料质疑?

詹丹受访者供图

【以下是澎湃新闻与詹丹的对话:】

“现在作文麻烦在于,命题者给出了立意,让学生来揣摩”

澎湃新闻:《红楼梦》进入高考作文题后,不少网友反馈难懂、难写,在您看来,难点在哪?

詹丹:可以说不难,有点吓人的味道。网友觉得材料过于专业,不但要熟悉《红楼梦》,甚至认为既要懂古诗文,又要懂园林艺术,才能写出些门道,也有人把它等同于《红楼梦》艺术赏析题,这其实把题目的基本要求理解偏了。毕竟这是在考写作,不是考阅读,做阅读题当然需要你对原文理解得全面、透彻,而写作题主要是结合自己学习和生活经验来借题发挥,太纠结原文反而会把自己带到坑里。

实际上,基本要求在材料的第二段表达得比较明确,按照这第二段的要求来写就可以。现在中学生经过写作训练,都会清楚真正的要求是在第二段呈现的,前面对《红楼梦》的内容概述只是一个由头、引子或者说情境,然后过渡到你自己的学习生活,自己的经验,加以论述、升华。

但也可以说比较难。是因为材料作文一般都要求扣紧材料,自由发挥度不大,特别是命题者在概述小说的内容后,又给出了比较具体的解释,反而让网友会觉得限制了思路。

说难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命题者对材料的解释有问题,与呈现的材料在逻辑上没有自洽。

第一,命题者解释说,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三种方法可以产生不同艺术效果。这会给人一个错觉,不同艺术效果没有优劣之分,但前面材料交代的内容,已经把直接移用、借鉴化用两种淘汰了。

第二,命题者只有在提第三种独创时,才提出要根据情境,但“翼然”也好,“泻玉”也好,都是根据情境拟制的。比如清客提到的“翼然”,是面对亭子而言的,而贾政说要跟水结合起来,也是考虑到他们当下所处的情境,只不过他们考虑的情境元素相对单一,或者只考虑到亭子,没考虑到水,或者考虑了水,没有顾及应制文字当有蕴藉含蓄的气象。这样,只有把情境中自然山水、社会伦理、审美趣味等多种情境制约因素考虑周全了,才让“沁芳”题额得到了认可。

但问题是,命题者解释三种题名方式是并列的,这就让人会产生误解,好像前二种题名是跟情境无关的,这就把本来是考虑情境的多与少问题,带到有和无的问题了。

澎湃新闻:您觉得这道作文题立意在哪?

詹丹:现在作文麻烦在什么地方?命题者似乎已经给出了立意,让学生从材料的行文中来揣摩这种立意。

刚才我说,由于题干中,对原文的概述和命题者自身的阐释并不完全一致。所以你如果希望整体把握,就要细细揣摩,把题干给你的前后内容抽取出公约数。这样一揣摩,你会发现,独创,也许是要经历移用和化用阶段。“沁芳”不是一下子就想到,先有人针对亭子,提出从《醉翁亭记》移用“翼然”一词,贾政根据临水,就提出用《醉翁亭记》中的“泻出于两峰间”的“泻”,等到贾宝玉最后提出“沁芳”,看似新雅,但词语的语法构成,跟“泻玉”完全一致,甚至可以想到《醉翁亭记》中本来就有“野芳发而幽香”“泉香而酒冽”这样的佳句,这样看上去是三个不同的人在“凑”答案,但实际有思维的发展,层层递进,最后的落脚点是在独创、创新。

但如果撇开命题者的立意,从另一个角度看,独创未必都好,根据情境才是最关键。就以古典园林题匾额说,有好多就是直接借用名人的,用得严丝合缝,未必有人会指责你抄袭,反而说明你知识修养深,借用功夫好,大家进大观园一开始题的“曲径通幽”,就是直接借用,不是也挺好?

澎湃新闻:您觉得这道题给学生的发挥空间大吗?

詹丹:这道题已经把三种不同艺术效果的关系给你梳理了出来,阐释得比较清楚,让考生发挥的空间反而不大。

如果材料本身是误导的或者把现象阐释得简单化了,允不允许学生对材料进行质疑呢?如果学生把材料中命题者的阐释观点推翻了,却又能够自圆其说,这算不算一篇好作文?写这样一篇作文你允许吗?

澎湃新闻:跟往年相比,今年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有何变化?

詹丹:(变化)不是太大,这可能是一个趋势了,太正能量。不是正能量不好,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命题中缺乏思辨的正能量,命题者给出的立意显示出他们对正能量的理解很狭隘。题干给你确立了正能量,然后让考生来证明、认同。似乎这显示了命题者不太自信。如果真要考正能量的写作,就应该给考生一个情景,通过能不能激发出正能量,来检测出考生的综合素养,也见出命题水平的高低。

澎湃新闻:您曾提到作文训练中“伪思辨”现象,可以展开讲一下吗?

詹丹:就是它的思辨,其实是抽象的思辨,而不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辨。

就跟全国新高考一卷作文题用围棋的三手材料有点接近。题干已经帮你阐释了三手关系,认为本手是基础,没有基础的话,一味去追求创造性的妙手,就可能落到了俗手。好像把三者间的辩证关系理得很顺,但这是抽象地在讨论,似乎就是形象化地说了一番守正创新的道理。

但涉及到具体情况,也许这个人基础非常好,本来就是下棋的怪才,你非得强调初学者都要从本手进入,这不是屈才吗?还有的人,打死他也上不到妙手,这辈子做本手就可以,甚至做俗手也可以,凭什么要把妙手当作一种理想标杆一样树在前面呢?我想强调的是,每个人起点不一样,不能按照一个套路来培训。破除伪思辨的根本,就是要进入到一个真实情景,从问题本身展开思维。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条主义的机械操作,还美其名曰思辨。比如讲讲正面论述、又讲讲反面论述,然后折中一下,好像正反两方面都照顾到了。其实你想想看,如果整个社会都倾向于正面的A,都是从A来立论,你还需要立论A吗?不需要了,你就立论B,看似片面,其实是在思考另一种可能,是应对真问题的思辨。

澎湃新闻:作文一般文体不限,为何学生多挑议论文写?

詹丹:高考作文命题有写议论文的指向性,平时学生也主要把精力放在写议论文的训练上。议论文容易找到立意点,所以练得特别多。有的同学(不)写记叙文,则是怕主题隐晦,一不小心就跑题了,所以不敢尝试。也怕过于形象的表达,让阅卷人看不明白。

但把思辨乃至思想的深刻等同于抽象的议论,恐怕是我们认识的误区。谁敢说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的小说没有思辨性?谁敢说深刻性只体现于小说中的议论而不体现于独特的艺术形象的塑造?

此外,作文对人想象力的开拓作用也相当明显的,这在记叙性文体的写作中体现得相当充分。希望以后的高考作文命题能有所作为,改变这一有偏颇的导向。

“有话好好说,是对他人时间、生命的尊重”

澎湃新闻:一道作文题出现在试卷上,会有怎样的考量标准?

詹丹:有几个维度:这是不是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那么区分度是否足够大?这是不是有利于反映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那么考题是不是让考生都有话说?是不是保证题干没有歧义,不会让人发生误解?从教学角度考虑,那么是不是跟课标精神相一致?从考试与教学关系看,它既是跟在教学后面的,反映教学当前状况的,也是走在教学前面的,是对教学有引导作用的。

澎湃新闻:您记得什么比较好的作文题?

詹丹:2008年的上海市作文题目“他们”,是比较好的。以前我们写的多是单指的我或者Ta,写一个群体就比较少。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允不允许学生对命题材料质疑?

2008年高考上海语文卷作文题。图源网络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