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海归与1000万毕业生,谁更焦虑?

继“985废物”之后,“海归废物”又成为年轻人疲惫代言的新名词。

在豆瓣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里,每天都有上百人申请加入小组,每天都有人发起新的讨论,询问是否应该回国,拿到了国外的录取是否值得去,回国后gap很久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交流回国工作的感受……

海归青年的群体焦虑现象,显示出的趋势是:“海归”从曾几何时的精英语境出离,他们面临的是与国内毕业生一样的就业压力和选择难题,海归并不比国内高校毕业生更有竞争力。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市场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海归们能PK过千万国内大学毕业生吗?

01

需求仍存

近些年我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差距逐渐缩小,留学回国人数不断增长。海归群体逐渐扩大,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0%以上。

出国留学实际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增长乏力的现象,相对从前不再那么“热”了。除了真正含金量极高的院校仍然获得国内就业市场的青睐外,相当程度上的海外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还不如国内“双一流”高校。在不少硬核学霸的眼中,如果没有申请到顶尖院校,留学并不是镀金,而是“镀铜”。

“水澳”“水英”一年制硕士也已引起相当的舆论关注。实际上,澳大利亚与英国是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英国高等教育对于留学的态度是产业化发展,是一项服务型的经济收入,故而门槛较低。

相应的,留学在这个时代带有商业化色彩的意味,不少追求投入与学位产出的人选择了留学,他们与精英留学生一起,成为学历通货膨胀时代下的一代留学生。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