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视频号”隐忧仍存

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正式施行。不少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正加快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青少年模式”内容池。然而记者发现,部分网络平台尤其是头部网络平台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仍存在较大漏洞,比如进入“视频号”分区没有“青少年模式”的自动弹窗提示,内容过滤上主要依赖家长监管,导致“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等。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愈发普遍,暗藏巨大隐忧,必须进一步强化相关网络平台责任。与此同时,家庭和学校履行相关主体责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等问题凸显

刘先生16岁的儿子刘浩(化名)因沉溺于网络直播,将爸爸银行卡里近160万元全部打赏给一名直播平台的主播。2020年,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这起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进行高额打赏引发的合同纠纷案件,经过多番沟通协调,直播公司返还了近160万元。

这并不是个例。近年来,未成年人沉溺于短视频、直播,并投入巨款充值玩儿网络游戏、给主播“打赏”等现象屡见不鲜。“16岁女孩打赏主播,55万家当挥霍一空”“孩子打赏主播12万,父母报警求助取证”……诸如此类的消息经常见诸报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0%。

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国内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突破8.73亿,同时有71.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刷短视频上瘾。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愈发普遍。

1234...全文 5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