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知道该怎么留作业吗(2)

知识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从传统的注重学生“双基”,到后来的“三维”,都很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由此带来的导向就是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和训练。这种知识本位的观念根植于绝大部分教师的头脑中,贯穿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并投射于学生的作业设计与实施中。由于知识本位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们过于注重学科基础知识,乃至把夯实基础窄化为夯实基础知识,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方法和效能考虑不到位。由此导致作业设计的内容多是巩固知识和反复训练所谓的“技能”,很多中小学作业都存在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学生的日常作业知识记忆和机械训练的内容大量存在,而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培育的内容却严重不足,低层次能力训练过多,高阶思维训练不足。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只学会了死记硬背、中规中矩,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却出现短板,从当前的课程改革、评价改革的发展形势来看,真可谓贻害无穷。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漠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提高授课效率,对班集体的整体水平提升也很有帮助。在作业实施方面,教师可以进行作业的集中批改、集中讲评、集中反馈,效率很高。同时,教师可以实现集中批改与面对面批改相结合的方式,有点有面,也体现出班级授课制度下作业批改的灵活性。虽然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下作业的布置、批改、反馈都体现出很大的优势,但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却很少受到重视。因为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才是做作业的主体,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来进行作业设计与作业实施,而非把作业当作教师的专利乃至惩罚学生的利器。从学科的层面讲,教师自觉运用作业的诊断功能来反馈自己的日常教学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更要在心里牢固树立“育人”理念,不能漠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作业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层次个性等,让学生真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锻造、思维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当然,这又需要教师科学设计作业内容、不断创新作业形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高质量的作业。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