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个编制731名硕博生竞争!警惕"编制狂热"(3)

从名单看,很大一部分引进的都不限专业,这样的人才能够在地方适配到合适的岗位吗?如果不能,人才无法安心工作,财政支出白白浪费。“高薪抢人”的猛药适合这样的小县城吗?

反过来,试问外省的高材生们,真能忍受穷乡僻壤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吗?这里不仅仅指交通、文化场所等硬环境,还包括地方势力、关系网等软环境。在当地安家立业,真是你想要的吗?

有人直言,和平县把硕博生当备用人才,硕博生同样是把和平县当备用offer。报名这么多,不参加面试的得一半,过了面试不报到的又得一半,报到了当天过几天跑路的又得一半。最终能留下几个人,确实难说。

这则新闻更像一出闹剧,让我们看到了不断贬值的学历和大家对编制的狂热。

几年前,博士可以直接挂职副县长,现在只能是事业编。这与大学扩招不无关系,但扩招却没能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适应,让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为缓解本科生就业,硕士、博士也在不断扩招,但中国的教育资源有限,只能靠拉低培养质量来换取速度和规模。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不为学术所需也难为市场所用。

同时,我们看到不仅普通人对编制狂热,留学生和国内一些当红明星也在努力考编,刘昊然是中国煤矿文工团的一名话剧演员,关晓彤是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2020年80万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中,近一半进入体制内,21%进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25%任职国企。

警惕编制狂热成为普遍认同

“狂热”中的个人不应该受到指责,毕竟选择什么工作,是个人自由意志的结果。况且,对于多数人而言,活下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五斗米折腰”并不可耻。但从长远看,对编制的“狂热”会带来社会隐忧。

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更容易发挥智力和素质优势,对升级产业链,创造经济财富更有效率。相对比,事业单位毕竟不是市场经济下的盈利主体,如果一味靠“重金”吸引“高学历人才”流向的话,其结果很可能会造成机构臃肿,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会伤害市场活力。

另一方面,一旦事业单位“收益更大”这种结论被普遍认同,就会给编制外的人带去职业不安,加之福利差异产生的社会不公。这些不安和不公汇聚一起,很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

总之,职业不分贵贱,任何选择都应该被尊重。但作为地方政府,拿什么引才,能否引到真正扎根地方建设的人才,必须想清楚。同时,大批“高学历人才”面对编制蜂拥而上的背后,也反映出社会诸多面向的深层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