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平台应当整合线上及线下的监管,长期以来“属地化”管理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举措,已经不适用于互联网教育形态,必须根据线上培训的特征进行优化和完善。
(二)加强监管,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在校外培训机构“智”理平台的基础之上,课题组建议,应当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师资力量的监管,开展常态化的线上核查及线下抽查,杜绝教师无证上岗现象,一旦发现,即刻对机构予以关停,并严查教师宣传,杜绝过度包装,确保师资力量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并充分利用在线治理平台加大对于资金的监管。
其次,加大对于地下培训市场的监管,在“一对一”兴起、非学科培训需求旺盛的当下,被监管对象变得越来越多头,不仅有大机构、小机构,更有很多“单枪匹马”的“单师单科培训”,教师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私下“开班”为校外培训治理带来极大挑战,甚至出现“家长打掩护、上课‘对暗号’、培训转‘地下’”的怪现象。应加强常规检查、多途径搜寻信息,提高家长认知水平、劝告家长选择正规注册机构,提高违规办学成本,对于违规办学者,处以一定返款并吊销其教师资格证书,在一定期限内不得从教。
最后,加强对于机器人、跆拳道、滑冰等非学科校外培训监管,当前诸多机构以各种噱头贩卖焦虑,家长跟风选择各色各样的技能培训。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科学培育儿童兴趣爱好指南,引导家长在正确的年龄段为学生选择非学科类培训,杜绝过度培训。
(三)多措并举,有效提升学校课内课后服务质量
从校外培训产生的原因来看,其本质是诸多家庭的“刚需”,孩子需要补课,家长没有精力和能力辅导,孩子放学家长却还未下班,只有转而选择校外培训机构。在课题组的调查中,诸多家长表示“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又愿意花这么多钱去补习呢”。课题组认为,校外培训作为学校教育的影子,不应将二者割裂而论,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校内与校外融合协调的教育生态,是校外培训治理的最终目标。课题组建议,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是从根本上解决家长校外培训需求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