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是孩子笨,是初二这关,本来就设计成“筛选模式”。它筛掉的,不是智商,而是学习习惯和方法。能沉下心复盘、提前布局的,就能顺利爬坡。
不懂调整的,就被浪潮带着往后退。
二、那些“掉队”的孩子,都输在哪儿
说句扎心的,孩子的崩盘,从来不是那一次考试开始的。往往是无数次“懒得预习”“等会再看”“先玩会手机”的叠加。
数学难?因为没复盘过错题。物理听不懂?因为课前没预习。英语没进步?因为只背了单词,没读过句子。
很多孩子每天都在学习,但他们的学习方式,其实叫——“假努力”。表面忙得飞起,实际效率感人。做题一遍过,不思考。错题不会总结,光抄。
写作背素材不分类,考试写作文就乱套。
还有时间管理。
初二的作业量陡增,再加上青春期那点小叛逆,注意力根本不够用。想学的时候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又不想学。最后,效率比成绩掉得还快。
但你真别怪孩子。
这阶段的他们,其实是在第一次“独立面对复杂世界”。学校讲的知识变抽象,家长的唠叨变模糊,同学间的比较变刺眼。他们不懂调节,只会埋头硬撑。
而所谓“分化”,就是从这里开始。
三、能逆袭的孩子,身上都有三个共通点
第一,会提前准备。
比如物理,提前读一读课本实验部分,搞清楚每个实验要干嘛。不是去背公式,而是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数学更要提前打底,把初一的方程式复盘一遍。
函数的本质就是方程的延伸。逻辑想明白,学起来才顺。
第二,积累得细水长流。
语文靠天天读。每天十分钟摘抄好句,周末复盘一次。英语靠“听出来”,每天早晚读短文,坚持半个月,你会发现句子开始顺耳了,写作也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