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不是天赋的钥匙,思考才是数学的法门(2)

前面跑太快,反而在关键时候掉队。

有一次,一个妈妈兴奋地告诉我,她儿子在奥数班里成绩拔尖,一道五年级的题他几分钟就能搞定。

她问我:“他是不是数学天才?”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我小时候看过的画面。

比如,那时我家楼下有只小猫,刚学会走路,每天在院子里蹦蹦跳跳。刚开始总是东倒西歪,摔了几次后突然就能跑了,快得让人惊讶。

但那速度背后,不是天生的厉害,而是有限环境下反复练习的结果。

你可以让它一直跑,可是你不能指望它去打猎,更别说冲进丛林当王者。

孩子也是一样。

超前学内容,也许一时看起来挺牛,但如果没有打牢基础的理解,没有慢慢养出对数学的兴趣和思维习惯,那只是暂时跑在了前面。

未来,走得远不远,另说。

误区二:机械模仿≠数学思维

现在的奥数班、速算课、刷题机构,有个共通点:流程化。

就是把解题套路当模板,教孩子怎么“套公式”、“换模型”、“找关键词”。孩子学得确实快,考试也能拿高分。可你真跟他们聊聊数学的“为什么”,他们常常说不出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应用题。

比如一道题:“小明有5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3个,现在他有多少个?”孩子回答:“5+3=8。”很快,很准,看着像“天赋爆表”。

可换成:“小明有5辆玩具车,哥哥拿走了3辆,他现在还有几辆?”很多孩子就开始犹豫,甚至答错。他们不是不会加减,而是不会理解题目的意思。

他们习惯了固定模式,一旦题干稍微变动,就乱了阵脚。

说白了,这是理解能力的短板,不是计算的问题。

这背后的问题,是他们没有真正形成“数学思维”。所谓数学思维,是在陌生的问题面前,能够冷静分析、灵活变通、逐步尝试的能力。不是套用,而是拆解;不是背熟,而是想透。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