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不是天赋的钥匙,思考才是数学的法门

你可能见过这样一幕: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一支铅笔,低头飞快地解着一二年级的数学题。

旁边的大人一脸骄傲,说这孩子不一般,有“数学天赋”。

再过几天,这孩子就被送进了奥数班,开始每天刷题、比赛、考试,仿佛早早踏上了清华北大的直通车。

这听起来挺厉害的,但真相往往没那么简单。

说白了,所谓的“天赋”这两个字,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大人们的一厢情愿。他们看到孩子能比同龄人早学早会,就误以为这是天生聪明。可他们没意识到,孩子也许只是提前训练得多一点,学得快一点,但并不代表理解得更深、更透。

看起来答题又快又准,实则像是在按部就班地操作,像一台被调好程序的小机器。

从外面看,是很会做题;但往里看,思维的肌肉却还没真正长起来。

误区一:超前学习≠数学天赋

很多家长特别热衷“抢跑”。

他们焦虑,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开始拼命安排各种课程。五岁的孩子已经做起了一年级的练习册,有的甚至在挑战三四年级的内容。

看着孩子能写会算,家长开始幻想:“是不是可以送他去竞赛?是不是有望冲一波清北?”

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家长。

聊天时语气里透着兴奋,他们会告诉我:“我家娃才六岁,已经学完小学数学了,老师都说他聪明。”我听完也只能微笑回应,但心里清楚得很:

这不叫天赋,这叫提前训练。

就像你不能拿百米冲刺的成绩,来判断一个人能不能跑好马拉松。孩子现在跑得快,只是因为这段路对他来说比较短。而等到真正需要耐力和深度思维的阶段,比如初中函数、高中几何一来,他就很可能吃力了。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