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笔者才将上好每一堂家常课上升到师德的高度,才提出上好每一堂家常课应该是教师“最大的”师德的观点。
“为师之要德为本”。事实上,当下中小学校每个学期或每个学年都在进行师德教育和师德考核,但从教育的形式来看,不少都是组织教师学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邀请先进教师介绍经验、要求教师撰写个人师德总结、相互交流师德建设情况,指出存在问题,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等等。
至于师德考核,多半只是教师间的互相打分,然后根据分数的高低,再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比例区分出优秀和合格人员;问题是这些教育方式和考核办法往往“船过水无痕”“雨过地皮湿”,其效果不甚理想也就不难理解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师德教育多半是无关痛痒、重复类同的说教,或者多是浮在表面、流于形式的“老一套”“老做法”,时间久了,教师们对这种“程式化”和缺少新意的做法与考核办法都会产生厌倦、消极与抵抗的心理。
另一方面,师德教育和师德考核并没有戳到教师的“短处”“痛处”与“堵处”,没有触及他们的灵魂,更没有唤醒他们变革课堂教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知。
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我们除了要压实责任,不断创新师德教育载体,尤其是要“眼睛向内”,抓住教师对上好家常课仍不够重视的“软肋”和“老大难”问题,把上好家常课作为师德教育的突破口,深入持久地抓下去。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优化考核办法,请学生和家长来当“考官”。因为教师的家常课究竟上得怎么样?每天都在听课的学生感受最深,也即他们对教师的上课情况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