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状态是:
首先,孩子跟随课堂内容记录下自己的笔记,然后课后与老师的笔记进行比对,查缺补漏,这是发现自己知识漏洞最有效的办法。
甚至当孩子发现与老师的笔记有出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找老师探讨一下,为什么我把这一条归类的地方与老师不一样。
如果孩子总觉得可以依赖老师或者他人的笔记,那么上课听讲就会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了漫无目的游走状态,这大概就是老师小时候经常批评我们的“不带脑子来上课”的状况吧。
记完笔记的下一步就是要不停地审视它。
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我都懂了,不需要再看了。但是课后花时间重新总结你的笔记十分关键:
首先,你可能会发现两个概念之间联系的缺失,并且需要检查思维导图的层次:一般来说主要论点-分论点-支撑论点的论据。
其次,尽可能详细和精准,逼问自己为什么建立联系,自己有哪些论据,是否有例子,如何完整地逻辑推理出来的。
孩子自己做的这份笔记非常重要,这也是今后备考的关键。
其实备考并不是在考试前几天,备考的核心就是在这份每天下课后你所面对的自己的笔记中。
因为当孩子有能力做出一份像样的笔记,就说明孩子已经对知识点有着很强的理解力和把控力。
而考试前的几天只是进一步细化这个笔记,查找漏洞,只是一些填补工作,绝大部分的工作已经在每日的笔记完善中完成了。
家长们,不要迷恋刷题,不要迷恋各种直接给你的已经整理好的大堆干货。
你的努力,可能适得其反。
清晰的逻辑思维、快速的总结反思、清晰的表达……这些才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而通识教育,就是培养这些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通识思维体系的培养,不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是启发孩子自己去思考、探索,形成一个正确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