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创新高!这样的“第二课堂”正在火遍首都中小学(2)

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为了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的博物馆教育分为科技类、人文类和艺术类。学校科技教育主任赵胜楠以科技类举例说,初高中物理、化学学科的一些科学原理相对抽象,学生不好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在中国科技馆内上课,借助相关设备和演示,帮助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不仅如此,学生们也在学校搭建的博物馆资源中,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边界。高二(9)班学生李佳熠认为,博物馆学习像是做了一道综合题,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范围大大扩展,在探索与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脱离了空洞的结论。高二(1)班学生季韵涵则表示,除了提高自己将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能力外,更多的是通过跨学科综合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高二(5)班学生李思远、赵耘芃、宋致锦在合作完成“通惠河与漕粮验察制度的研究”后,得出了史学研究的不易以及紧密依靠史料的重要性和高效性的感悟。

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新引擎

近年来,如何把历史课讲得身临其境、把艺术之美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不少学校与博物馆合作,开展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

在开设了博物馆课程的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学校发现在参观博物馆前历史教师做了相应的行前课,学生参观时收获更大。为此,学校邀请了博物馆的专家参与到历史教研组的大教研中,和初中历史教师一道研讨如何把历史知识讲得更有意思。学校副校长苏曲光告诉记者,经过教研,博物馆专家和本校历史教师在专业机构的支持下,共同研发了一套选修课程“穿越古代中国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讲解历史知识,如甲骨文如何演变成了现在的文字,还有动手体验“钻木取火”“印刷术”的活动。“博物馆专家的加盟,为学校历史教师拓展了学术视野,而历史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为博物馆专家提供了培训视角,这种互相借力,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苏曲光说。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