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自杀问卷"刷屏背后,你对抑郁症一无所知(4)

“网抑云”也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大家开始对那些假装抑郁的“文青”冷嘲热讽。“人均抑郁症”、“12点了该抑郁了”等梗层出不穷。

这一现象其实是对真正抑郁症患者的曲解与不尊重。不管是“浪漫化”还是“污名化”都反应了社会对于抑郁症这一疾病缺乏了解,以自己的经验和臆想来曲解他人的痛苦。

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不理解,也加深了真正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

有不少青少年来访者已经察觉到自己最近有些不对劲,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可是迫于社会、家长的压力,不敢去医院,也羞于将自己的事情向朋友倾诉。最后只有当情绪爆发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通过自伤等过激行为才引起父母的重视,才会配合接受治疗。

很多孩子自伤行为会被父母误解为不爱惜自己,试图威胁家长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其实这是孩子求助的信号,他们只能通过极端的方式才能表达自己的痛苦。

如果我们能对抑郁症多一点了解,把抑郁症当成一种普通的疾病,和躯体疾病没有本质的不同,正常地就医,正常地对待病患,或许能让更多的人鼓起勇气求助。

上海小学自杀问卷刷屏背后,你对抑郁症一无所知

东方传统文化的内敛和隐忍,缺乏理解支持和帮助,可能一开始容易造成社会认知上存在病耻感,拒绝就医。

然而,现在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情况有所好转,不少家长在孩子遇到一些情绪问题的时候就非常坦诚地愿意就医,他们把抑郁只是看做情绪上的感冒,早治疗早恢复,越来越觉得是一件平常的事。

宽松和包容的环境,或许可以给原本孤立无援的抑郁症患者一个空间。

就像曾经席卷全球的“ME TOO”运动一样,勇敢地站到阳光下,讲出自己的故事和感受,直面自己、进行自助的同时,也让身边的人更正确的地认知、理解抑郁障碍和深陷其中的亲朋,把抑郁说出来,也是一种自救。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