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中的家长们希望,各地“双减”政策最终能“实现教育均衡的发展,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专家建议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理念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家庭教育是相对薄弱的一环。家长要如何配合做好“双减”工作?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建议广大家长,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曲一帆认为,培训满足多元化需求没有问题,但如果全民都被裹挟其中,就成为了问题。在她看来,家长需求中,有一部分是对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需求,还有一部分是被“剧场效应”裹挟之下的扭曲的需求,需要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理念,当然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校内校外综合施策,需要社会家长协同配合。
“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之间还存在矛盾,每位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子女进入优质学校,这是可以理解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提出,要大力推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只有教育均衡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学生负担过重的难题。
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圣足指出,从长远看,只有进一步均衡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差距,同时突出素质教育导向,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全面打破学校教育“唯分是从”“以分取人”和“分分计较”的困局,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社会各界的教育焦虑,有效降低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在“补差培优”方面的所谓“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