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里的《口技》为何要删减?老师:不删减我如何讲得出口?

口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表演技艺之一,口技的起源要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人们在捕猎时,常用嘴巴发出一些声音来模仿动物,其意图在于骗取猎物来获得食物,口技也是由此而来的。

而口技的展示,表演者仅仅只是借助了口腔中的几种发生器——口、齿、唇、舌、喉、鼻等,就将外界众多的声音模仿地惟妙惟肖,让人听完以后不免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教科书里的《口技》为何要删减?老师:不删减我如何讲得出口?

在我们初中语文教科书上的《口技》这篇文章,不知道大家印象是否深刻呢?原来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还不自知,可现如今回过头来查证、琢磨,才知道原来教科书上的这篇《口技》,是被删减过的,如果不被删减老师都讲不出口。

这篇文章大致描述的是表演者将入夜后大人、孩子、众人与狗的各种睡觉声、哭闹声、救火声、吠叫声等略带紧张情绪却颇有趣味性的生活场景,完美且真实地凭借着自己的嘴巴将当时的场景再现给观众们。

教科书里的《口技》为何要删减?老师:不删减我如何讲得出口?

而现场的观众们仿佛置身于其中,享受着听觉上的盛宴。此等高超的口技展示,无不让在场的观众为之震撼、连连叫绝。上述口技的表演,不仅展现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还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与活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图中的内容是原作与现在教科书上的版本,针对《口技》这篇文章在内容上的部分展示。图中红色的文字标注区域,就是现有教科书本上删减的那一部分,有些许改动。

教科书里的《口技》为何要删减?老师:不删减我如何讲得出口?

站在大众的视角来说,原版红色区域的删减,导致了读者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会觉得内容上缺乏整体性与连贯性,读起来变得十分突兀。在场景的转换中,没有语言上的转折,就很急切地进入到了下一个场景中。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