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高考放榜之后,各大高校的招生大战便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清华和北大这两所国内顶尖学府,常常为了争夺高考状元而争得不可开交。校园内外、线上线下,各种招生策略层出不穷,只为了能将那屈指可数的状元招致麾下。从丰厚的奖学金承诺,到特殊的培养计划,甚至为了一个状元不惜动用多方资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却压根不凑这热闹,仿佛置身于这场喧嚣的招生大战之外。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究其根本,哈工大从来不追求高考状元。在哈工大看来,高考分数不过是高中阶段的“期末成绩”而已。高中的学习模式与大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高中阶段,学生们更多地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而大学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在这里,科研思维、实践能力这些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科研思维意味着学生要有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敢于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实践能力则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重要标准。
说白了,当别的学校盯着分数账本,将高考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时,哈工大早把目光放在了“人才成长性”上。这就如同航天工程需要持续迭代的技术储备一样。航天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领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突破。大学教育也是如此,更应该看重学生能否在新的起点上突破自我,不断成长和进步。
以哈工大那些拿奖拿到手软的科创团队为例。在这些团队中,有多少人并非当年的省状元呢?这些团队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屡获佳绩,靠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团队成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不断挑战自我,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他们可能在高考中并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在大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却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真正的高等教育,从不是抢来的高分秀场。如果一所大学仅仅以高考分数来选拔学生,那么它可能会错过很多有潜力的人才。大学应该是一个培养人才、发掘人才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比拼分数的竞技场。当学校开始用“未来潜力”丈量学生价值时,才是教育回归本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