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好,我叫小班,来自海滨城市厦门,目前就读于xx大学。本科期间获得过校级、院级奖学金,参加过大广赛,也曾经负责过xx大学百年校庆宣传视频的总统筹,兼任分镜脚本与写作编剧。过去三年,我一直都是“First·青年影展”厦门地区的策展人之一,在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内举办过五十余场的青年电影展览。去年考研结束后,受学院书记举荐,我在一家全国性党媒实习,主要在健康、教育领域进行新闻报道,最近一篇刊登在《xxx报》上的文章《xxxx》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成采写的新闻。
我与很多同专业的学生一样,希望通过不同的实习、不同的学生实践为自己的履历加上更漂亮的一笔。于是在本科期间,除了最基本的四六级,我还考取了商务英语中级以及小学教师资格证。可能这些证书对于站在这里的我来说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证明我就是老师们期待中的学生的模样,但是它们确实代表了某个时期那个迷茫失措的我自己。
想要变得优秀一点、再优秀一点,却总是找不到真正认为有意义的事。大多数时候我也不过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一份子,包括考研也是,它是一份不错的学历证明,也是我继续前行的推动力。但这次好像和其他的每次都有点不同。在备考中,无论是老年人在智能媒体时代下的数字技术落伍现象,还是女性与其他边缘群体的公共话语缺失情况,都进一步地促使我去思考人文社科的真正价值是否如加缪所说:
「我们用书写的方式,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
于是,我将这些思考写成了一份科研设想并进一步完善为了本科期间的毕业论文《xxxx》,通过田野调查与焦点访谈小组的研究方法,试图从“入殓师”的职业角度,探索边缘职业者在社会资本与话语权获得上存在的困境与束缚。
2018年,最后一场电影策展,我放映的是导演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影片中,那只在满洲席地而坐的大象就是某种理想的化身。放映结束,当灯光亮起,我也似乎从困顿中苏醒过来,继而走向更远的远方,寻找那只模糊不清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