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父母”蹭炒教育热点图啥?国家出手整治,家长可别上套(3)

卖课之余,还有不少“名校父母”的公号选择在不经意间将话题转向“好物推荐”,大肆售卖各类图书、学习设备乃至保健食品等。部分公号的橱窗中,在售商品超过800种。还有一些公号认证主体也是“企业”而非“个人”,通过小程序跳转的店铺中长期都在卖货。

“看得多了,有时候瞧一眼开头都能猜到后面要卖什么。”于雯曾经抱着“取经”的想法关注过多个儿童教育公号,但一段时间过后,她恍然意识到自己似乎陷入了无穷无尽的营销漩涡,“好些产品其实未必真是他们自用的,无非是包装一下方便带货,质量好坏也难说。”

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这些套路亟须加以规范和监管。

“如果是把产品链接直接放到文章、短视频或直播里,那更侧重于一种销售行为,需要遵守《电子商务法》和《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朱巍谈到,在《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实施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服务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如果是推荐其他品牌的产品,则更侧重于一种广告行为,也要遵守《广告法》的有关规定。”

记者查阅《广告法》发现,第十四条要求“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而当前一些公号在文章中植入的广告,显然并不具有可识别性。

提醒

培养因人而异切莫照搬经验

“网上那些自称‘名校父母’的博主,未必都是真实可信的。其中,有人只是打着‘名校’的幌子赚取更多关注,看似分享育儿经验,实则制造并贩卖焦虑,最终导向带货。”朱巍提醒,家长应当保持理性,切莫轻信噱头。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