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社交是乌托邦还是修罗场?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存在风险 (6)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6.46%受访大学生认为匿名环境有利于不实及不当言论的传播,64.17%表示匿名环境对诈骗等行为难以追责,54.17%认为在匿名环境中容易遇到坏人、造成财产损失。同时,信息安全难以保障(61.77%),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54.17%)、导致负面情绪的蔓延(48.59%)、加剧网络暴力(45.72%)亦是受访大学生认为匿名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事实上,各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匿名社交软件大都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推出后仅3个月,第一款匿名社交应用便因充斥诽谤、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而迅速下线;而后衍生的一些匿名社交App,也在短期的用户增长后因内容监管、信息安全等问题被强制下线,惨淡收场。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多元化的社交手段,段鑫星认为,监管方要切实履行职责,净化网络风气。平台方有责任做好自己,绝对不能为了吸引流量而放任;大学生也要保持自律。“有效遏制网络的负面效应是高校、网络监管者、社会舆论、大学生合力共治的结果,各方各司其职,才能共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大一下半学期后,张乐年加入了3个学生社团,不断增加的课业压力与丰富的社团活动填满了她的生活,那款曾让她眼前一亮的匿名社交App也被她卸载了。“现实生活中交到的朋友,已经足够撑起我的社交圈了。”张乐年坦言,自己的倾诉欲和交友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满足。如今,相比于线上匿名社交,她更喜欢线下真实的接触和相处。

在讨论“匿名社交”的话题帖中,有网友将实名社交软件比作“精修版自己”的展览版,将匿名社交App看成与他人分享真实生活的共享屏,“从实名跑向匿名,享受的是没有包袱的‘半熟’氛围,可以更好地记录生活,释放自我。但是刚开启的秘密花园,仍然荆棘丛生。”有网友坦言:“匿名环境终究和现实有差别,心里的问题解决后,就和它saygoodbye吧。”(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首页上一页...3456 6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