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招录变成摇钱树?一块硬盘牵出招生腐败案(4)

违规招生案件

呈现“流水线”式作业特点

多人员、多身份涉案

“涉及学校、人员多,多种身份参与其中,是招生腐败类案件的特点之一。”海南省海口市纪委监委驻市教育局纪检监察组组长沈名勇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海口市、区纪检监察机关查办了一批违规办理入学指标的案件,涉案人员中既有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工,又有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师,还有社会“黄牛”,整个运作呈现“流水线”式作业,每个节点都有相应的角色发挥作用,易形成系统腐败窝案。

以人情或利益为筹码,通过亲戚、朋友、同事、教育部门领导等关系层层突破,直达招生审批的最终环节。梳理招生腐败类案件可以发现,涉案人员关系复杂,其中人情关系、利益链条相互交织。有的是碍于人情,单纯帮忙;有的是被蒙骗,沦为别人牟利的工具;有的是爱贪小便宜,收点“茶水费”;有的则纯粹是借机收钱敛财。

“没想到自己因贪图小恩小惠,触犯了纪法底线,深感后悔。”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政府原四级主任科员吴才胜先后8次接受他人办理入学请托,其中成功办理1次,收取人民币现金1.8万元。此外,他还存在其他违纪违法问题。今年4月,吴才胜受到留党察看二年、政务撤职处分,降为一级科员。

不同于吴才胜的贪财,江苏省淮安市某小学原副校长孙孝忠则是秉持着“多个朋友多条路,能帮的事情帮着做,不能帮的事情想着办法帮着做”的想法,从家人到同学到老乡,先后帮助18名非施教区学生入学,收受礼品礼金25万余元。

针对招生领域腐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张亚群认为,利益驱动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党员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招生等方面牟利,导致招生权力的“异化”。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