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年来,67%的英国首相和超过一半的国家官员(首相、内政大臣、外交大臣和财政大臣)均毕业于九大公学。其中,23%的人都是伊顿公学的校友。
时至今日,哪怕九大公学对精英再生产的推动力不如往昔,但其毕业生步入精英阶层的可能性依旧是其他人的52倍。HMC旗下学校的毕业生成为精英的可能性,也比普通学校学生高出28倍。
这些学校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藏在教育细节里。
01
精英学校是筛子
根据阶级背景、经济资源和学术能力来筛选学生只是第一步。
入学后,大多数学校还会进一步选拔出数量极少的尖子生,进入所谓的“学者”学院,宿舍和学院文化也因此和其他学生区分开来。同时,这群孩子会被不断灌输这种优于旁人的特殊性。
从学者学院出来的精英,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当时我们接收到的,外界对我们的期待就是成为制定规则的人,管理这个世界,或者至少得管理英国。我们相信这就是未来我们要做的事情。
图源《学校交换:阶级差异》
02
提供更高阶的课程和活动
精英学校通常会提供区别于普通学校的学术课程与课外活动,如拉丁文、希腊语、辩论、赛艇、曲棍球等。
在此基础上,精英教育也愈发注重思维能力等更高阶的教育目标,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断追求。
03
帮助形成身份认知和自我定位
13岁-18岁学生在这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认知、品味和生活方式。有学生甚至认为比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还要更多。
“学校让我拥有一种人生尽在掌握的确定感。它让我相信不管做什么,我都会成功。”
有趣的是,谈及成功的关键因素,毕业于公立学校,尤其来自工人阶级家庭的精英大多强调“努力”的重要性,而私校毕业的精英则毫不犹豫地归结于“天赋”和“才能”。
精英的培养,在大学阶段得到进一步巩固。
数据显示,在英国,培养出精英群体数量最多的学校,是牛津和剑桥;其次是位于伦敦的G5大学,比如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再次是伦敦以外的罗素集团大学,比如杜伦大学、爱丁堡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牛剑的毕业生去向也有一定区分度。通常认为,牛津的精英毕业生更多出现在政府和媒体领域,而来自剑桥的精英则在科学和医学领域表现突出。
研究者还发现,即使都从牛剑毕业,就读过九大公学的学生日后成为精英的可能性也是其他人的两倍。这也印证了特定精英路径所赋予的持久的累积优势。
两位学者强调,想要增强社会阶层流动,必须要推动教育公平。
尽管没有彻底改革录取政策这么激进,但近年来,牛剑在努力扩大录取不同背景的学生。比如,招生倾向于在公立背景学生中寻找“潜力股”,并对私校学生的录取比例有所缩减。
与此同时,那些在精英私校读书的孩子,反而越来越希望掩盖身上的“精英”标签,尽可能弱化他们所享有的特权背景和对优质教育的垄断。
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也出手了,通过税费政策,支持公立教育。
从今年开始,英国工党正式对私立学校学生征收20%增值税,用于资助公立教育发展。教育大臣布里奇特·菲利普森表示,这一政策将有助于打破出身与成功之间的联系,“高质量的教育不应仅面向那些负担得起学费的家庭”。
图源GOV.UK
当然,这一政策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英国卫报曾发文表示,学费增值税已成为私校学生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影响甚至超过了生活成本的增加,以及全国出生率的下降。外滩君也曾在一文中有聊到相关话题。
无论如何,应对教育不平等问题,从来不是某一项举措就能实现的。精英教育传递带来的阶层固化,恐怕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将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