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部小镇上,我看到美国教育的AB面(2)

比如最常见的开家长会。Annie说,差学区的家长很少有时间会参会,也很少跟老师沟通自家孩子的情况。“他们要打好几份工,要照顾好几个孩子,已经自顾不暇了,又怎么会有时间呢?”

尽管差学区的家长一般都很忙,很难关心孩子的教育,但仍然有家长会在意孩子的情况。“有个孩子的妈妈是大学的教授,经常会给老师发邮件,每次家长会也会积极地参加。”

但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Annie待在差学区学校一年,遇到能上心的家长屈指可数。

教育的底色带着家庭背景的印记,差学区的“差”饱藏着现实的妥协和无奈。

学区之别,看的就是父母收入。

有积蓄的家庭购入价格较高的房子,孩子就被划分到好学区入学;

收入较低的家庭买的房子价格更低廉,孩子自然也就被划分到了差学区。

教育的分水岭,阶层和出身毋庸置疑。与其说学区的好坏在于学生表现,不如说其根本仍是家庭背景与学校环境的合力。

当一所学校相聚的,都是同层收入家庭出生的孩子时,环境的影响力便自然而然地发挥到了极致:相似的家庭背景、相似的成长轨迹、相似的思想观念......差学区的“差”,是对每一代的路径重复。

美国南部小镇上,我看到美国教育的AB面

好的教育不一定高价

遵循同样重复路径的,还有美国精英一代。以高学费和优质师资为特色的美国私校,长期以来,牢牢占据着精英家长们的目光,为孩子选择价格高昂的私校,似乎成了他们的投资首选。

但资源往往有限,而教育的选择也不只一种。对于想要带给孩子好的教育,缺乏足够经济支持的美国中产来说,好学区的公立学校,同样是个“香饽饽”,主打一个“性价比”。

根据最新的数据,常春藤盟校(藤校)的生源中,公立高中和私立高中的录取比例大约为3:2。具体到某些学校,例如哈佛大学,公立高中的学生比例最高,达到62.70%。

就拿在镇上居住的华人来说。他们几乎都是附近大学教授组成的家庭,一般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

“整个片区的华人,包括亚洲人都很少,而其他族裔的分布都比较平均。附近大学的华人教授年收入在10万美元左右,收入支撑不了高昂的私立学费,会把孩子送进好学区的公校。”

美国南部小镇上,我看到美国教育的AB面

不过,对比私校,好学区的公立学校,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是否相当有差距呢?

Annie直言,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师资差别不大。“如果说首选,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都会选择私立,其次才是好学区的公立学校。但其实,公立学校可能还要略胜一筹。”

这是因为公立学校必须要教师资格证,很多私立学校则并不需要教师资格证。Annie说,获得美国教师资格证的难度要比拿到国内教师资格证的难度大得多。美国的教资需要修读一个带证的60学分Program,相当于国内两年的研究生课程。

Annie拿到了乔治亚州6-12年级的历史教师资格证。她提到,拿证有两个标准:

一个是需要完成为期半年的student teaching,其实这就等于国内的学校实习;

第二个是要通过相关学科的考试,例如Annie拿到教师资格证就通过了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考核。

美国南部小镇上,我看到美国教育的AB面

不仅如此,公校学生的家庭背景,让教育的作用实现了最大化。“很多家长都是在大学里的教授,或者是行政人员。他们本身就在教育的环境中,对于孩子的教育会比非教育行业的工作者更加了解,所以家长的参与度高,更加配合老师的工作。加上孩子的家庭背景更好,学生的素质、自律性便拥有了天然的优势。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