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放养”的教育模式下,儿子出现了很大的转变。Peter在摄影方面陆陆续续拿到了一些奖项,Lin坦言,“虽然这些奖都‘微不足道’,但是给了孩子极大的自信心。”而当孩子有了自信后,他身上的能量和内驱力都逐渐展现了出来。
在Lin看来,这种“深挖某个领域”的精神,或许误打误撞地,恰好符合了普林斯顿对于学生的期望。
想当初早申时,Peter报考了UNC(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打算冲刺一下,结果还被“翠拒”了;常规录取时,反倒被普林斯顿抛来橄榄枝,让身边所有人都惊讶了一把。从另一方面讲,不同高校之间也真是“各有脾气”。
中学时期,Peter就读于新泽西一所竞争激烈的学校。在Lin眼里,儿子此时的成绩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可比起其他考试满分、各种国家级数理化竞赛大奖拿遍的同学们,他显然算不上top级的学生。
“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补习班,更别说是各类竞赛。”
Peter花费了很多时间在摄影、绘画、击剑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高三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只睡4个多小时,“没有人要求他去完成什么。可因为是他自己热爱的事情,每天都有动力,甚至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Lin无比感慨地说,作为家长,就是要给孩子莫大的鼓励与信心。
“孩子的心底,是有一股小小的火焰在的。”
与其说教,不如陪伴
相比于儿子被普林斯顿录取,Lin最为欣喜的,是他成长为了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曾经自己淋过雨,长大了便想要为别人撑伞。“他从小因为有过‘缺陷’,当然也被人家欺负过,所以等到‘强壮’后,非常具有同理心。”
上中学时,Peter自己联系了社区最大的一所公立医院,递交简历,报名上了医院的志愿者,一干就是两年。在学校里,也总是热衷于各种公益项目。
Lin非常赞许儿子参加这类活动。她不用去说教,因为她自身就常年在一些机构和组织里担任义工,身体力行地影响到了孩子。
普林斯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