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刘亦婷们硬刚《纽约时报》:我的生活,不是你们的流量(7)

但从震惊世界的名校录取舞弊案,到平权法案以及「高收入家庭子女更容易被名校录取」的研究陆续出炉,人们似乎越来越不相信,精英大学能带领社会变得更好。

曾有美国的评论家毫不客气地说,「大多数精英大学都在宣扬美好的愿景,但也激发了其才华横溢的学生的自私野心,让他们热衷于自我推销和物质获取」。

这位评论家还说:

「大学强调个人成就而不是集体利益。学生因表现优异而被录取,他们根据个人成绩进行评分,然后毕业后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

精英大学的精神,变成了促进有才华的学生达到更高的个人高度;改善社会只是次要的考虑因素。

于是,我们最好的大学是才华横溢的学生的晋升和交流机器。他们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但他们对更高使命、对更美好社会的承诺在哪里?」

最近这段时间,又是密集的美本放榜。

一定会有更有牛娃被报道、被起底,甚至像去年的MIT唯一录取女生一样被举报,这也许就是考上名校的代价:被审视,被窥探,甚至毕业数年后的每一步选择都在被陌生人评价。

精英大学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声望机器,通过一代代学子来不断延续自身的影响力。但声望背后也有代价,或者说是一种期许的目光,期待一个以精英大学为支点所撬动的,走向更好的未来的、不断变迁的世界。

但这样的路途注定是充满喧嚣的。

像哈佛这样的大学正在成为社会问题的分战场,但如果顶层设计发生了问题,产生了错位,一味指责标签下被脸谱化的个体,就显得有些苛刻了。

毕竟脱下精英的标签,每个像刘亦婷这样的人,也只是承担社会现实而踽踽前行的普通人。

她们被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可是,这个期望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与社会发展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许是每个名校生都要向内求一个答案。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首页上一页...4567 7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